天麻和杜仲泡水喝能降血壓,血脂嗎?有需要注意的事項嗎?
天麻和杜仲皆有降壓作用,天麻可用于高血脂癥,杜仲則無。大劑量燉服天麻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及昏迷等。天麻中毒解救的方法為:早期催吐,洗胃;出現(xiàn)過敏性反應及腎功能衰竭時,可對癥處理。杜仲無什么副作用。
杜 仲 Duzhong
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
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.的樹皮。主產(chǎn)于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湖北等地。4~6月采收,去粗皮堆置“發(fā)汗” 至內皮呈紫褐色,曬干。生用或鹽水炒用。
【性能】 甘,溫。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 補肝腎,強筋骨,安胎。
應用】
1.腎虛腰痛及各種腰痛。以其補肝腎、強筋骨,腎虛腰痛尤宜。其他腰痛用之,均有扶正固本之效。常與胡桃肉、補骨脂同用治腎虛腰痛或足膝痿弱,如青娥丸(《和劑局方》);與獨活、寄生、細辛等同用,治風濕腰痛冷重,如獨活寄生湯(《千金方》);與川芎、桂心、丹參等同用,治療外傷腰痛,如杜仲散(《圣惠方》);與當歸、川芎、芍藥等同用治療婦女經(jīng)期腰痛;與鹿茸、山萸肉、菟絲子等同用,治療腎虛陽痿,精冷不固,小便頻數(shù),如十補丸(《鮑氏驗方》)。
2.胎動不安或習慣墮胎。常以本品補肝腎固沖任安胎,單用有效,亦可與桑寄生、續(xù)斷、阿膠、菟絲子等同用。如《圣濟總錄》杜仲丸,單用本品為末,棗肉為丸,治胎動不安;《簡便單方》以之與川斷、山藥同用,治習慣性墮胎。
此外,近年來單用或配入復方治高血壓病有較好效果,多與夏枯草、桑寄生、菊花等同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10~15g。
【使用注意】 炒用破壞其膠質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,故比生用效果好。本品為溫補之品,陰虛火旺者慎用。
【古籍摘要】
1.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“主腰脊痛,補中,益精氣,堅筋骨,強志,除陰下癢濕,小便余瀝。久服輕身耐老?!?br>2.《別錄》:“治腳中酸痛,不欲踐地?!?br>3.《本草正》:“暖子宮,安胎氣?!?br>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.化學成分:本品含杜仲膠、杜仲苷、松脂醇二葡萄糖苷、桃葉珊瑚苷、鞣質、黃酮類化合物等。
2.藥理作用:杜仲皮煎劑可顯著減少小鼠活動次數(shù)。杜仲煎劑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,并能使實驗動物反應遲鈍,嗜睡等。杜仲皮能抑制DNCB所致小鼠遲發(fā)型超敏反應;能對抗氧化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,具有調節(jié)細胞免疫平衡的功能,且能增強荷瘤小鼠肝糖原含量增加的作用,并能使血糖增高。生杜仲、炒杜仲和砂燙杜仲的水煎劑對家兔和狗都有明顯的降壓作用,但生杜仲降壓作用較弱,炒杜仲和砂燙杜仲的作用幾乎完全相同,其降壓的絕對值相當于生杜仲的兩倍。均能對抗垂體后葉素對離體子宮的作用,顯著抑制大白鼠離體子宮自主收縮的抑制作用增強。
3.臨床研究:用補腎安胎飲治療習慣性流產(chǎn)(陜西中醫(yī),1995,16(2):70)。用杜仲葉和皮片劑治療高血壓,對高血壓的主要癥狀均有一定程度改善(陜西中醫(yī),1980,1(4):27)。
天 麻 Tianma
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
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.的干燥塊莖。主產(chǎn)于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,冬季莖枯時采挖者名“冬麻”,質量優(yōu)良;春季發(fā)芽時采挖者名“春麻”,質量較差。采挖后,立即洗凈,蒸透,敞開低溫干燥。用時潤透或蒸軟,切片。
【性能】 甘,平。歸肝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 息風止痙,平抑肝陽,祛風通絡。
【應用】
1. 肝風內動,驚癇抽搐。本品主入肝經(jīng),功能息風止痙,且味甘質潤,藥性平和。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,驚癇抽搐,不論寒熱虛實,皆可配伍應用。如治小兒急驚風,常與羚羊角、鉤藤、全蝎等息風止痙藥同用,如鉤藤飲(《醫(yī)宗金鑒》);用治小兒脾虛慢驚,則與人參、白術、白僵蠶等藥配伍,如醒脾丸(《普濟本事方》);用治小兒諸驚,可與全蝎、制南星、白僵蠶同用,如天麻丸(《魏氏家藏方》),若用治破傷風痙攣抽搐、角弓反張,又與天南星、白附子、防風等藥配伍,如玉真散(《外科正宗》)。
2. 眩暈,頭痛。本品既息肝風,又平肝陽,為治眩暈、頭痛之要藥。不論虛證、實證,隨不同配伍皆可應用。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、頭痛,常與鉤藤、石決明、牛膝等同用,如天麻鉤藤飲(《雜病證治新義》);用治風痰上擾之眩暈、頭痛,痰多胸悶者,常與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白術等同用,如半夏白術天麻湯(《醫(yī)學心悟》);若頭風攻注,偏正頭痛,頭暈欲倒者,可配等量川芎為丸,如天麻丸(《普濟方》)。
3. 肢體麻木,手足不遂,風濕痹痛。本品又能祛外風,通經(jīng)絡,止痛。用治中風手足不遂,筋骨疼痛等,可與沒藥、制烏頭、麝香等藥配伍,如天麻丸(《圣濟總錄》);用治婦人風痹,手足不遂,可與牛膝、杜仲、附子浸酒服,如天麻酒(《十便良方》);若治風濕痹痛,關節(jié)屈伸不利者,多與秦艽、羌活、桑枝等祛風濕藥同用,如秦艽天麻湯。(《醫(yī)學心悟》)。
【用法用量】 煎服,3~9g。研末沖服,每次1~1.5g。
【鑒別用藥】 鉤藤、羚羊角、天麻均有平肝息風、平肝潛陽之功,均可治肝風內動、肝陽上亢之證。然鉤藤性涼,輕清透達,長于清熱息風,用治小兒高熱驚風輕證為宜;羚羊角性寒,清熱力強,除用治熱極生風證外,又能清心解毒,多用于高熱神昏,熱毒發(fā)斑等癥;天麻甘平質潤,清熱之力不及鉤藤、羚羊角,但肝風內動、驚癇抽搐之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,且能祛風止痛。
【古籍摘要】
1.《開寶本草》:“主諸風濕痹,四肢拘攣,小兒風癇、驚氣,利腰膝,強筋力。”
2.《用藥法象》:“療大人風熱頭痛;小兒風癇驚悸;諸風麻痹不仁;風熱語言不遂?!?br>3.《本草匯言》:“主頭風,頭痛,頭暈虛旋,癲癇強痙,四肢攣急,語言不順,一切中風,風痰?!?br>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. 化學成分:本品含天麻苷,天麻苷元,β-甾谷醇和胡蘿卜苷,檸蒙酸及其單甲酯,棕櫚酸、琥珀酸和蔗糖等;尚含天麻多糖,維生素A,多種氨基酸,微量生物堿,多種微量元素,如鉻、錳、鐵、鈷、鎳、銅、鋅等。
2. 藥理作用:天麻水、醇提取物及不同制劑,均能使小鼠自發(fā)性活動明顯減少,且能延長巴比妥鈉、環(huán)己烯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,可抑制或縮短實驗性癲癇的發(fā)作時間,天麻還有降低外周血管,腦血管,和冠狀血管阻力,并有降壓,減慢心率及鎮(zhèn)痛抗炎作用,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。
3. 臨床研究:據(jù)報道,用天麻注射液肌注治療以頭痛、頭暈、睡眠障礙為主要癥狀的腦外傷綜合征66例,總有效率為97%(新藥與臨床,1985,2:8);用天麻注射液治療輕型破傷風,用藥后15~120分鐘顯效,病人安靜,抽搐次數(shù)減少,顯示出鎮(zhèn)靜作用(陜西新醫(yī)藥,1981,1:45);用天麻、川芎、法半夏治療眩暈癥90例,總有效率為94.4%(實用醫(yī)學雜志,1994,1:50)。另有用天麻等治療神經(jīng)衰弱、神經(jīng)痛、面肌痙攣、高脂血癥、老年血管性癡呆等。
4. 不良反應:天麻及天麻制劑偶有過敏性反應及中毒的發(fā)生。如:口服天麻粉引起蕁麻疹藥疹;口服天麻丸引起過敏性紫癜;肌注天麻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;大劑量燉服天麻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及昏迷等。天麻中毒解救的方法為:早期催吐,洗胃;出現(xiàn)過敏性反應及腎功能衰竭時,可對癥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