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葉單芽點摘機(摘茶機一芽_葉)
茶葉單芽點摘機
茶葉經過采摘后需要茶農對青葉通過炒茶機進行炒制,現(xiàn)有技術中,大多還是采用單臺炒茶機單獨進行喂料、炒制、收集等炒茶工序,平均每人最多只能操作2-3臺的炒茶機,工作效率低下,浪費人力成本;
盡管有些茶農將炒茶形成流水線式工藝,其喂料方式也不夠統(tǒng)一,需要人工判斷每臺炒茶機的工作進程,并采用人工的方式對炒茶機進行喂料,很難實現(xiàn)自動化的連續(xù)炒制,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力浪費并致使茶葉的制造成本增加,還使得炒茶效率低下,無法實現(xiàn)炒茶流水線的全面自動化。
摘茶機一芽_葉
一芽一葉屬于綠茶中的一種,是綠茶采摘的標準。一芽一葉也稱旗槍,是指在清明前茶樹生長狀況,茶青非常嫩,此標準已可進行采摘。
綠茶是將采摘來的鮮葉先經高溫殺青,殺滅了各種氧化酶,保持了茶葉綠色,然后經揉捻和干燥而制成,清湯綠葉是綠茶品質的共同特點。
綠茶屬于未經發(fā)酵制成的茶,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,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,葉底以綠色為主調,故名綠茶。綠茶被譽為“國飲”?,F(xiàn)代科學大量研究證實,茶葉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生化成份,如綠茶中含有的茶多酚,兒茶素,葉綠素,咖啡堿,氨基酸,維生素等營養(yǎng)成分較多。
茶葉獨芽采摘工具
川茶9號好,茶葉滋味鮮爽,香氣高,品質優(yōu),市場價值高
該品種屬小喬木型,大葉類,中生種,發(fā)芽期較對照福鼎大白茶晚5~7天左右;新梢綠色,茸毛較多,持嫩性較強;一芽三葉百芽重比對照福鼎大白茶高35%,茶芽肥壯,易采獨芽;農藝性狀整齊一致,遺傳性狀穩(wěn)定,適宜機械采摘。茶多酚和兒茶素總量略低于對照。所制茶葉滋味鮮爽,香氣高,品質優(yōu)。田間鑒定結果表明該品種抗寒性極強,抗病蟲害能力也與國家級良種‘福鼎大白茶’相當,適宜在四川省內、特別是高山茶區(qū)推廣。
茶葉嫩芽采摘機
嫩芽采茶機利用負壓原理,將采摘的嫩芽通過軟管吸入儲料箱,木質化的老葉則退出采摘口??梢赃_到仿手工采茶的效果,同時提高采茶效率。
采茶是所有茶葉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中最難的一道,傳統(tǒng)刀箭式的采茶工具采不了名茶,純手工采摘又費時費力費工錢,嫩芽采茶機很好地解決了這個“老大難”問題。
答案系網友提供,僅供參考。
單芽茶葉采摘機
金銀花采摘機一小時能采摘五十斤右左。
茶葉單芽點摘機器
現(xiàn)在市場上大多炒茶設備的大概是在10000到15000元這個范圍內,還不知樓主將其用于哪種茶類?不同的茶類,工序有時候不相同,所需設備也是不太一樣的。
以綠茶為例,綠茶在我國名品最多,分布最廣泛普遍,它的基本設備大多是殺青機、揉捻機和烘干機,其對應價格大概是:6000~8000(殺)、3000~4500(揉)、4500~5500(烘)。若是紅茶啊、白茶啊之類的,和綠茶的工序設備又有所不同。采茶機茶葉黃金采摘機(采獨芽、一芽一葉)
. 時間過得真快,眼看采茶活動結束了,同學們提著一袋袋茶葉個個喜上眉梢,興奮不已。
2. 我迫不及待的摘起了茶葉,越摘越多!可好景不長,不一會兒我就又熱又渴,渾身無力,仿佛是被太陽“打了一頓”似的!
3. 我采用了奶奶的竅門,連茶莖起摘下來,工作效率大大提高,摘了一個小時就有大半籃了。
4. 本來我是用單手采的,后來覺得太慢了,就雙手齊上。采了一會兒,我感覺左手心好像少了什么,張開手一看,哎呀!原來手沒握緊,獨芽漏得只剩幾個了。
5. 我摘了一大把,小心地放進了一個大黑袋里,生怕漏掉一片。放完后,我又開始摘了,剛摘了五六片,正當我洋洋得意之時,忽然,一個魯莽的大男生從我背后“唰”地一聲沖了過去,害得我把茶葉都灑掉了,還差點摔了一跤……
6. 我一開始先是小心翼翼地、一片一片地摘,后來覺得越來越熟練了,就放開了手腳快速地、盡情地摘,但我始終沒有忘記,不能用死勁拉茶葉。
7. 該采的不采,不該采的卻采了。漸漸地袋子里的茶葉越來越多,我的手也越來越酸,衣服都被汗水浸濕了,我恨不得吃上幾根冰棍解解渴。
8. 我照著辦,可是我的動作像狗熊笨手笨腳,兩只手不聽使喚,眼睛也“應接不暇”看準了這枝,落下了那枝。
茶葉單芽點摘機圖片
喝過綠茶的朋友都知道,綠茶的特點之一就是“鮮爽”。為什么會鮮爽呢?因為綠茶的鮮葉原料都是嫩嫩的芽頭,或者是芽頭帶著剛要長開的嫩葉。這種剛生長不久的茶葉,很好的保留了茶葉的鮮嫩度,因此綠茶喝起來才會這么“鮮爽”、“甘香”。
綠茶對鮮葉的要求,只能用手工采摘的方式才能滿足,這樣才可以保證質量。而且,綠茶對于茶葉的完整度也有著高要求,手工采摘能夠較好的控制茶葉外形的統(tǒng)一性。如果用機器采摘,因為此時茶葉還是處于嫩芽狀,身形較小,用機器采摘的話不易控制外觀的勻整度,操作起來比較困難。
所以,綠茶大多數(shù)都是用手工采摘。
折斷式嫩芽葉采茶機
茶葉是現(xiàn)在每家每戶的必備飲品,是招待客人的必須品,并且中國的茶道文化歷史悠久。尤其是喜歡喝茶的人們,圍著茶桌談經論道。茶水是很好的調理身體疾病的飲品,可以清楚腸道的垃圾,在養(yǎng)生的方面,有著很好的效果,現(xiàn)在就來學習茶葉的種植技術。
一、茶樹種植
1.茶園選擇
若是荒山、荒坡,只要成片地生長有鐵芒箕、映山紅、油茶、松樹、楊梅等植物的一般呈酸性,可以種茶;
茶樹是深根作物,其根系發(fā)達,根系的垂直深度可達1米以上,其中吸收根主要分布在0-50厘米土層;因此深厚的土層是創(chuàng)造茶樹根深葉茂的先決條件。一般要求茶園土壤土層深度至少在60㎝以上,并且底土無硬盤層。
一般選擇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,最高不能超過1600米。坡度最好選在25℃以下的坡地及丘陵地區(qū),高山陡坡也不要超過30℃。
2.移栽定植規(guī)格
(1)定植規(guī)格:雙行雙株,大行距150cm,小行距0.33cm,窩距35cm,即150㎝×33㎝×35㎝。每畝植苗4000株左右 。
(2)移栽要領: 移栽時,茶苗根部先打新鮮黃泥漿,放入茶苗并讓根系鋪開,回填深層土壤覆蓋,用腳踩緊土壤。
分層填土踩緊2至3次,蓋土深度一定要達到13~17厘米,確保栽深栽緊。移栽后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,中小葉品種留5~7片葉,大葉品種留3~5片葉,保證修剪后茶苗露土部分最高超過15厘米。注意四不栽“地不平不栽,土不碎不栽,土不潮濕不栽,病弱苗不栽,晴天烈日不栽”。
二、幼苗期管理
(1)抗旱、防凍保苗:茶苗移栽后,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。一周內無雨,要及時澆水抗旱保苗。此外,培土壅根、茶園灌水等對預防凍害,也有很好效果。
(2)茶園行間鋪草覆蓋:防止水土流失、 抑制雜草生長、穩(wěn)定土壤的水熱變化、增加有機質,提高土壤肥力。
(3)補苗: 新建茶園,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窩斷行現(xiàn)象,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1-2年內將缺苗補齊,否則難以補上。最好采用同齡茶苗補,補植后要澆透水。
(4)勤除雜草: 茶苗移栽后要及時除草,用手拔除茶苗附近雜草。
三、定型修剪
第一次定型修剪:
當移栽茶苗高達30cm以上,莖粗3mm以上時,在離地面15-20cm處留1-2個較強分枝,剪去頂端新梢。
第二次定型修剪:
在上次修剪后一年進行。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-20cm,剪后茶樹高度為30-40cm。修剪時注意剪去內側芽,保留外側芽,以促使茶樹向外分枝伸展。
第三次定型修剪
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進行,若茶苗生長勢旺盛也可提前。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-15cm,即離地面40-55cm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,促進骨干枝正常生長。
四、投產茶樹修剪
(1)輕修剪
輕修剪目的:刺激茶芽萌發(fā),解除頂芽對側芽的抑制,使樹冠整齊、平整,調節(jié)生產枝數(shù)量和粗壯度,便于采摘、管理。
修剪時間:秋茶停采后的11月上旬-11中旬進行
修剪方法:茶季結束后剪去3-5cm樹冠,修剪宜輕不宜重,否則會推遲春茶開采期,造成春茶減產。
(2)深修剪
每隔4-5年一次,剪去樹冠10-15cm枝葉,留高80-90cm,可在春末夏初成或年底(3月、11月)
修剪的枝葉有機質含量很高,養(yǎng)分含量豐富,是茶園很好的有機肥源;每年修剪的枝葉應設法歸還土壤,可直接作肥料深翻入土壤,也可直接鋪于土壤表面。
(3)重修剪:對象是未老先衰的茶樹和一些樹冠雖然衰老,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較強的生育能力、樹冠上有一定綠葉層的茶樹 。
常用的深度是剪去樹高的1/2或略多一些,留下離地面高度30~45cm的主要骨干枝 。
(4)臺刈:茶樹必須是樹勢十分衰老,采用重修剪方法已不能恢復樹勢,即使增強肥培管理產量仍然不高,茶樹內部都是粗老枝干,枯枝率高,起骨架作用的莖稈上地衣苔蘚多,芽葉稀少,枝干灰褐色,不臺刈不足以改變樹勢的茶樹。一般采取離地面5~10cm處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干。
臺刈要求切口平滑、傾斜、不撕裂莖稈,必須選用鋒利的彎刀斜劈或手鋸鋸割,也可選用圓盤式割灌機切割。盡量避免樹樁被撕裂,以防止切口感染病蟲,而且破裂部分會有較多雨水滯留,影響潛伏芽的萌發(fā)。
五、施肥
追肥:
1.定植當年9月,畝施茶葉專用肥5kg。
2.第二年畝施茶葉專用肥15kg,即3月、6月、9月分3次施。
3.第三年畝施茶葉專用肥25kg,即3月、6月、9月分3次施。
4.第四年畝施茶葉專用肥30kg,即3月、6月、9月分3次施。
5.投產后,每年每畝施不少于40kg茶葉專用肥。
追肥施肥要結合中耕除草進行,開溝離樹體20公分,溝深不低于5-10cm,施后蓋土。
基肥:每年11月中旬結合冬季深耕把雜草、枯枝、表土等雜物與有機肥1000kg,同時配施茶葉專用肥,開溝深施,溝深寬不低于25cm,施后蓋嚴。
六、采摘
幼齡樹:當三次定型剪后,樹高70cm以上時,新梢長
一芽五、六葉以上時,實行采高養(yǎng)低、采中養(yǎng)邊,摘去頂端一芽一二葉,留3-4葉,著重養(yǎng)蓬。
成齡樹:采高留低,采主枝留側枝,采中間留兩邊,以采為主,采養(yǎng)結合。
茶葉采摘機器
茶樹采摘的對象是新梢,它是茶樹的主要營養(yǎng)器官,是茶樹制造養(yǎng)分的“工廠”,要解決好這一矛盾,關健是實行合理采摘。合理采摘就是根據(jù)茶樹的生長特點,正確解決好茶樹采葉與留葉的關系。茶葉采摘要掌握好以下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:
(一)按照標準及時采摘
一般隨著新梢的生長,葉重量是增加的,但對茶葉品質有利的一些化學物質,如茶多酚、氨基酸,兒茶素等都是減少的,也就是說品質是下降的,因此,必須按照所制茶類對鮮葉的要求及時采摘。
(二)合理留葉
茶樹什么時候留葉好,應與茶樹生長情況、氣候條件以及經濟收益綜合考慮。一般可在春茶后期留葉采摘。并根據(jù)春茶留葉情況,再在夏茶適當留葉,有些高山茶園或低山生長不良的茶園,也可采用不采或少采秋茶,實行提早封園辦法來留葉。留葉數(shù)量,過多過少都不好,留葉過多,分枝少,發(fā)芽稀,花果多,產量不高;留葉過少,雖然短期內有早發(fā)芽,多發(fā)芽,近期內能獲得較高的產量,但由于留葉少,光合作用面積減少,養(yǎng)分積累不足,茶樹容易未老先衰,茶區(qū)群眾經驗是:留葉數(shù)一般以“不露骨”為宜,即以樹冠的葉片互相密接,看不到枝干為適宜。
(三)掌握好開采期
采摘周期與封園開采期是指一年中各季茶采摘第一批鮮葉的日期。各地的經驗是開采期宜早不宜遲,以略早為好。一般名優(yōu)綠茶區(qū),在采用手工分批采摘的情況下,春茶當蓬面有5%—10%的新梢達到采摘標準時,就可開采。夏、秋茶由于新梢萌發(fā)不很整齊,茶季較長,所以,一般當新梢有10%左右達到采摘標準時就要開采了,對于采摘細嫩的名茶原料,開采期更應提前。采摘周期是指采摘批次之間的間隔期。采摘周期應根據(jù)新梢生育狀況,結合采摘標準而定。一般綠茶都是用手工采的,春茶每隔3—5天采一次,夏、秋茶每隔5—7天采一次。如果用機器采茶,因現(xiàn)有采茶機都沒有選擇性,很難分批采摘,一般每季茶只采1-2批。封園期指停止采摘日期。封園期遲早,主要關系到茶葉產量與茶樹生長,具體應視環(huán)境條件與茶樹生長情況而定。冬季氣候溫和,培肥水平高,茶樹生長好,當年已留適量葉片的,原則上可采到最后一批新梢止,反之,應提早封園。
(四)鮮葉集運
鮮葉采下后,首先必須從鮮葉的嫩度,勻凈度,鮮度等三方面進行驗收,而后參照代表性樣品,評定等級,稱重過磅,登記入冊。但葉一定要做到按級歸堆。即使是同一等級的鮮葉,也應做到不同品種的鮮葉分開,晴天葉與雨天分開,正常葉與劣變葉分開,成年茶樹與衰老茶樹葉分開,上午采的葉與下午采的葉分開,這些鮮葉如果混在一起,由于老嫩不一,不但給茶葉加工帶來麻煩,而且會降低成品茶品質。為了保持鮮葉的鮮度,防止發(fā)熱紅變,采下的鮮葉要按不同級別,不同類型,快裝快運給茶廠加工。裝運鮮葉的器具,要保持清潔干凈,通氣良好。這樣,既可防止細菌繁殖而產生異味,又能流通空氣,防止茶葉發(fā)熱變紅,實踐表明,目前廣泛采用的竹編網眼簍筐是一種比較好的盛茶器具。盛裝時切忌緊壓,及時運送加工廠,按要求分類分級攤放,防止腐爛變質,這是鮮葉管理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(五)采茶技巧
從茶樹新梢上摘取芽葉的手段,有手采和機采等。
1、應根據(jù)茶樹生長特性和各茶類對加工原料的要求,遵循采留結合,量質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,按照標準,適時采摘。
2、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,保持芽葉完整、新鮮、勻凈,不夾帶鱗片,魚葉,茶果與老枝葉,不宜捋采和抓采,掐采。
3、手采茶方法有三種,一是掐采,又稱折采,不提倡這一采法,二是提手采這是適中標準采摘的手法。這是有機綠茶的主要采法。三是雙手采;這是提高采茶工效的先進手采方法,比單手采親效力提高50%—100%。一般每人每天少的可采20-25kg,多的可達35-40 kg,但茶樹必須具有理想的樹冠,采摘面平整,發(fā)芽整齊。
注意事項
注意:機采茶鮮葉質量基本滿足加工中低級條茶的要求,工效比手工提高10倍以上,茶園連續(xù)機采三、四年后,芽葉逐步變小,密度增加,葉片變薄。
![](/static/images/biaoqian1.png)